By Elva Yu
DKU Humanities Research Center 的 Petal Lab 一直在给让人文和科技牵线搭桥,初进入时,我只知这里可以研究深刻有趣的伦理道德问题。后来才渐悟 James Miller 教授所言:“这世界的伦理问题光靠人文学科的思索是不能解决的,我们要把那些科学家‘拉下水’,让他们直面自己的研究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意义”
1月21号,Petal Lab 邀请了David Grinspoon来学校开展讲座,题为“太空生物学:人类在地球和地球之外的角色”。讲座后,这位科学家和DKU的一些教授以及Petal Lab全体师生在晚餐间继续碰撞思想的火花。
讲座刚完,等到那些因好奇而围聚的身影退散,“我是Elva”,我走到David Grinspoon的身边微笑。
“终于见到本人了”,David Grinspoon 握了握我的手。
“我也是”,我的记忆慢慢复苏,夹杂过去的体验给了我不可思议和惊喜。
David教授是美国天体生物学家。他是行星科学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 2012到2013年天体生物学的前首任主席。他的研究侧重于比较行星学,重点研究类地行星上的气候演化及其对宜居性的影响。他还从宇宙的角度研究、撰写和讲授了人类对地球的影响。
上一次见他是在视频会议里,Petal Lab的所有本科生助理研究员跨越了12小时的时差,在读了他的书Earth in human hands后就书中观点和更广阔的科学话题向他提问,而他用富有感染力和见解的回答给了我们无与伦比的一堂课。我仍记得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对录制视频采访一窍不通的情况下接揽了采访David并且制作成网络共享资源的任务。我仍记得自己算错了冬令时,手忙脚乱摆放摄像头话筒的紧张。我记得当采访完近两个小时后,我吁了口气,身体劳累而精神饱足。
而他如今就站在我的面前,他的讲座像针线把过去我对人类、地球、宇宙的理解串成珠宝项链。他强调“行星科学“这样一个交叉学科其实早就超出纯粹科学的范畴,它在讲述人类这一物种如何融入宇宙进化的悠长故事。当初我们只知道地球,而如今却在观测千万的星球。这样的进展如果放到生命体身上,是不是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和其他的外星生命交流文明?当从前只是科幻小说、电影的主题成为现实中的话题,我发现魔幻现实主义真的是脱胎于现实。他用PPT演示地球和宇宙千万年来的改变,给我们看大陆的迁移,看地球在偌大星河里只占沧海一粟。这个时候,我环视了一圈教室,拥有不同皮肤颜色、说不同语言的听众瞬间就显现出最本质的共同身份:人类,宇宙公民。在宇宙行星这伟大的命题前,人很容易就衍生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而这类前沿、具有人类层面上重大意义的讲座可能只有在DKU这样多元的大学中才能让人有更加直观的领悟和反思。
他还提到了一个新奇的比喻,他说人类不是地球的癌症,而是驾驶汽车的婴儿。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宇宙洪荒里的角色。而人类的自我意识,爱和理性是钥匙。他举例,人类刚开始搬入城市,城市是一个无比糟糕的垃圾堆,而人类的智慧造出了排水排污系统;Pinnacle Point是人类最早开发海洋资源的证据,人类从古至今就用自己的努力来延续生命,塑造世界。因而,当我们成为有意识的存在,才能决定自己会成为哪一种力量。
讲座结束,接着我们踱步至昆厨,一行人坐下后继续谈生活,谈学术。David教授坐在我右侧,我问他最近的热点新闻——英国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射电望远镜接收到来自于几十亿光年之外的宇宙的信号,不排除是外星生命的可能,人类在此时该作何反应?我读到《三体》中的论调是在弄清对方来意前不要暴露自己的存在,谨防敌人的屠戮。也有论点称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成正比,我们应该对先进文明敞开怀抱”。我的同学Riley马上抓住了这个论点的缺陷,“不同文明的进化有各自轨道,对方的道德的标准可能和我的大相径庭。”David教授点头,“但我个人而言,我偏向于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存在。”“因为这样我们就不是孤独的生命了。”“不错。还有人称只旁听而不出现是一种不道德行为”David眨眼睛笑了。
而聊到他个人的学术经历,他说大一的时候是在和物理教授的暑期科研中产生了对行星科学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专业,还选择了五年毕业修了哲学的双学位。我诧异,这不是完全不同的学科吗? 为什么要同时专精硬核的科学和人文?他说只有拥有文字的力量才可以把科学的精神传到更远的地方。只有质地更为丰满的交流方式,比如说故事,才可以真正深入人心,让科学拥有温度。我追问,那你认为未来,是不是会有很多的人会有跨学科的专业,然后做承载学科间的桥梁。他说,这固然是一种趋势,因为事物间未知的联系是让人兴奋的,意想不到的知识组合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发现。但反驳的论点是,我们还是需要专精人才来突破某些领域。然而,未来在人工智能时代,很多领域的精细操作会有AI辅助,人类或许能抽身出来做更多的尝试。他用缜密的逻辑描述未来,却得出了难以预测的预测。确实,未来本其未知也让人神往。交杯碰盏间时间飞逝,很快到分别时刻。我回味从读David教授的书,和他视频,聆听讲座,共进晚餐的过程,这可称不可多得的机遇。行星科学这个在我高中的时候鲜少接触的领域,给了我时空概念上的宏大。这个经历不断地提醒自己世界太大、需要匍匐观察,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窃听”者。
回宿舍路上,一个念头盘旋着 “我离所有的世界更近了”。我知道我做对了选择,我的大学给了我更多选择的自由和动力。我有幸接触陌生的的领域并在教授的带领下看见最美丽的精髓。电影《时时刻刻》里有台词,“我记得我有一天醒来,觉得一切都有可能,往后会更幸福。我没想到,原来那一刻才是最幸福的时刻,就在那时,就在当下”。未来不可测,先记住现在的“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