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中文欣赏汉文化的旅程
BY ZACKARY SCHRAGE 萧智瑞
“中文就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来自美国的萧智瑞如是说道。那么,中文与他有着怎样一段缘分呢?在这里,他将分享他认知,学习,和使用汉语的故事。
萧智瑞在天安门前的合影留念
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会吸引我这么多——也许我前世是个中国人,也许中国就是有一种吸引人的特质。但我能告诉你的事是:它对我的吸引达到——激励我去上一所中美合作大学,在中国留学,甚至渐渐中国化的程度。让我对汉语言文字和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兴趣的因素诸多。在我的生活中,我拥有了各式各样跟中国文化有关的体验。显而易见,中国对我有巨大的影响。
我从小就喜欢盯着汉字看。我记得有一天爸爸从单位回家带给我一张纸。这张纸上估计有二十个简单的汉字。比如:“你”,“鱼”,“祖” 等等。我发现中文没有字母,而且每个字就拥有自己的意思,这令我惊讶。我一看这张纸就意识到我想开始学习这门既美丽又神奇的语言。那一天,当我看到那张纸的时候,我没想到这个决定会在我的生活中起什么作用,也没想到中文会在我的生活中充当什么角色。
在我五岁的时候,有一个叫Annabelle的美国华裔女性朋友。她教了我很多简单生词和数字。这个朋友让我对中文越来越感兴趣,而且我的中文词汇量从几十词增加到一百词左右。我想分享一个有趣的事实:我跟Annabelle同一天出生。更巧的是,我们在同一个医院,甚至是同一个的房间出生。但到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才发现这件事。我和我第一个好朋友,一个华裔,在同一天出生可能就注定是一种缘分。
萧智瑞和他的中文老师
我的父母都不是中国人,但他们总是会理解并支持我的想法。于是,为了帮我实现我学习中文的梦想,他们找到了一个叫Vivian的中文家教。我跟她开始更正式地学习发音,笔画,和阅读。这时也是我发现了中文有很奇怪的声调概念的时候。直到今天,这些“狡猾的”声调还给我带来很多困难。
我刚满六岁就已经和家教学习了几个月的中文了。而后,我的父母为我找到了一所台湾人办的中文学校(因为南加州有许多来自台湾的移民),我每周六早上去那儿上中文课。因为我父亲需要上班,所以他一般会很早就把我送去那里。所以,我也一般总是是第一个到达学校的学生。对我来说,站在门外,呼吸着冷空气,等待校长来开门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校长来了,我们才可以进楼里开暖气。上课过程中,我学习到波泼墨佛(bpmf)等拼音,还有更多初学者需要学习的生词。我也记得我们观看了北京欢迎你的视频,因为那是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年份。
萧智瑞和中文学校的朋友的合照
前面的那些回忆,我记得很清楚,也记得很详细。我记得第一次看到的那张纸上的所有汉字,也记得我尝试着去书写它们。我记得在幼儿园跟Annabelle做广播体操时不是用英语来数数,而是用中文数数的情景。我记得到Vivian的家里,和她坐在餐桌旁念课本:“这是什么?,这是电脑”的画面。我还记得在北京欢迎你的视频里听到阎维文浑厚洪亮的嗓音的场景。无论是什么特别时刻,还是什么微妙细节,我都把它们当作最难忘最宝贵的人生回忆之一。对我来说,跟中文有关的所有回忆都是热忱等,带有乐趣等,更是幸福等——它们将会被永远地雕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但不幸的是,一年之后,我学习中文的旅程被打断了。之前提到过,我父母都不是中国人。我的妈妈是拉美人,而我的爸爸是美国人(但他会也说西班牙语)。因此,我父母为了让我不失去我的根,决定让我回到哥斯达黎加生活和学习一段时间。在哥斯达黎加上完二年级以后,我又回到了美国。但因为忙着搬家,又要在新的学校登记入学,我就没有接着再上中文课。这样下去一段时间后,我顺利地在小学毕业,升入了初中。如果要用一个英语短语来描述我当时学习中文的状态,那就是“放在我后炉上” (“to put on the back burner”)。也就是说,它不处于我生活学习的优先级。
萧智瑞在中文学校作为代表学生进行演讲
申请大学的时候,我只申请了全世界最顶尖的一批学校,所以我一共只申请了9所大学,其中也包括两个我从没想过要申请的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我爸爸是一名教授,因为他有个学生读了纽约大学,他了解到纽约大学在上海有个分校叫上海纽约大学。除此之外,我的好朋友Rahan在申请美国杜克大学时,也告诉我美国杜克大学跟中国武汉大学联合打造了一所新型的中美合办大学,叫昆山杜克大学。我对这两所大学都比较感兴趣,而且也非常严肃认真地考虑过这两个选择。在将来,我不知道会不会有另一个能待在中国学习的机会,所以我向这两所大学都递交了申请。我知道,选择去中国读本科肯定会让我的中文产生巨大的进步。
选专业时,我已经确定要选应用数学或计算机专业,所以当我发现佐治亚理工学院要招收我的时候,我喜出望外,因为在美国最好的计算机大学当中,它排名前十。然而,上纽和昆杜也向我抛来橄榄枝,这让我陷入了两难的境界。最终,因为我真的很珍惜中文在我生活中充当的角色,我挡不住这个“诱惑”,从而选择了DKU。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爸爸从来没有认识过那个学生,Rahan也从来没有跟我提起过昆山杜克大学,又或者Rahan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这些中美合办大学的存在。
我第一次去到中国是因为昆山杜克大学向我提供了到昆山参观校园的机会。每分每秒,我都乐不可支。我终于实现了我一生之内去一次中国的梦想。我每天都拥有各种各样的探险,每天都经历一点点的中国式生活——每一天的体验都让我对中国越来越迷恋。这三天让我确定我做了最合适的决定,我觉得我跟昆山杜克大学“门当户对”。我认定,那三天就是我跟中国最初的缘分。
我第二次去中国是跟我爸爸一起到上海,因为他要帮我带行李和搬宿舍。我的手机没有中国的通讯服务,我也没有银行账户。因此,我需要依靠自己用中文跟服务人员交流和付钱。这真的是我面对的最难的语言挑战。我承认,那段时间我中文说得不太好,所以说得不够流利。不过,虽然我的语法差,发音错,而且需要用大量精力和时间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我总是能被别人(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尽管这是我面临的最难以战胜的语言挑战之一,但是它带给我的成就感是极大的。我自己成功地买了火车票和地铁票,我成功地跟旅馆接待员订房,我成功地跟小摊摊贩买到了东西,我成功地跟高铁上的人和路人聊起了天。但是,给人成就感的地方,也会让人陷入困境。我之前提到声调总是带给我很多的语言障碍,不是因为我发不了音,而是因为没记住各个词语的声调。我以前只专注于学习词语本身的意思,所以声调被我视为可被忽略的事。在中国,我终于发现它们的重要性。你如果经常发错音,可能就难以被他人理解。我之前提到的成功其实并不是彻底胜利的斗争,因为在斗争结束后我变成了一个浑身鲜血的士兵。虽然他人能够理解我的意思,但我却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让他人理解。虽然我得到了一定的成就感,但它却来之不易。
在美国学习中文和在中国学习中文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所周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很缓慢的,尤其是学习中文这种高难度的语言。进步是慢慢来的。但是在中国学习一年对提高我的中文水平绝对有非常积极的影响。练习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词汇量快速增加,我也学习了更多的语法结构。总体来说,我的中文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和进步。因为上中文课的频率较高,同时我常常被很多中国学生围住问问题,而且我又身处中国,中文日益改进是必然的结果。
萧智瑞和在昆山杜克大学认识的朋友一起过中秋节
我的中文老师徐丽给予了我充分的帮助和支持。在她的教导下,我学到了大量跟中文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我每周都会学到一百多个新词。因为这门课,我了解到各种各样的生词,有一些是特别实用的词汇,另一些是相当高级和正式的词汇,还有一些是十分具体和专用的词汇。我从当年盯着“你”,“鱼”那些词的小孩变成了现在学习“维持”,“阻碍”,“守寡”,“木柄榔头”,“上门女婿”的大学生。我非常明显地意识到自己有了很“可观”的进步。我脑子里的中文词汇图书馆扩大了。我现在能表达感情,能描述场景,也能说明想法。这些都是一年前无法做到的事,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
此外,徐老师也组织了让我们参观小学的活动。这个活动是我学习中文要面临的另一个挑战——这是因为孩子们丝毫不留情——当你犯了语法错误,他们就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内心紧张,身处尴尬的环境,还要当着小孩子的面说一个小时的话,这都让我倍感压力。我说中文的自信心被动摇了。然而,对我来说,这个活动很值得参加。因为它不仅让我说中文的能力继续提高,而且也亲眼见证了中国社会的一部分。访问中国小学让我看到中国孩子们如何上学,他们对某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还有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接触中国小朋友,跟他们谈话,互相分享和交流文化——这些都让我沉浸于中国文化中。
我想再说说中文课外的生活。因为身处中国,我有了更丰富的机会了解中国文化。放假的时候,我趁着这个空当去旅行。我去过江苏,上海,四川,北京,重庆,和浙江。在这些地方我体验了一把中国人的生活。在这些地方,我乘坐地铁,轻轨和公共汽车,在路边摊吃饭,在街上闲逛,也参观博物馆、风景区、佛教寺庙等文化古迹。中文的学习不仅是在校内,而也在校外。我可以跟我的中国朋友,室友,女朋友,他们的家长等对话。我有真正,地道,和自然的机会使用所我学习过的技能。跟他们的聊天对上课时学过的概念做了很好的补充。总之,一年时间,在中文学习方面我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我不敢相信仅仅只过去了一年,我的中文水平就已经达到能写这篇文章的地步。
萧智瑞和室友一起游历成都
最后,我想补充一下,我的中国女朋友对我学习中文的旅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无论我和她在做什么,无论是一起出去旅行,还是留在校园学习,我总是有学习新词的机会。每次跟她在一起时,我总有跟纯正中国人练习中文的机会。她会很仔细耐心地纠正我的语法错误和发音错误。我们彼此的接触和她的支持给予了我充分的提高中文水平的机会。
我现在计划坚持学习中文,也想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已经到了中国,也正在读中美合作大学。我旧的梦想已经被实现了,但我对新的梦想雄心勃勃。我想做很多事,除了想到中国所有的省市旅行以外,还想要做到完全听懂电视节目和人们说话的内容。但我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目标是像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一样说话。从长远来看,我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我要更努力地奋斗。我前途无量,我毅力不屈不挠,我知道某一天我终会成功。
编辑 | Austin Woerner 何思樾
排版| 何思樾
我是来自昆山杜克大学的美国大二学生萧智瑞。我是学应用数学的,但是我对汉语有着深沉的热爱,而我的梦想之一就是能像一个中国人一样使用汉语。汉语已经成为了我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