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ke Chinese Students & Scholars Association

Category: 杰出校友 | Famous Alumni Page 1 of 2

DCSSA邀请函–2011杜克中国学生毕业联谊活动

亲爱的各位同学:

祝贺杜克大学新一届毕业生成功完成学业,在校生顺利度过又一个充实的学期!在此,杜克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邀请全体杜克中国学生学者参加2011杜克中国学生毕业联谊活动。

正值毕业典礼前夕,杜克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协同杜克大学校友会,杜克大学华裔校友会将开展包括毕业生,在校生,校友会在内的联谊交流活动。我们将邀请杜克校友会的工作人员向各位毕业生介绍杜克大学强大的校友网络和校友服务,近期的联谊活动以及杜克大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同时提供空间为各位毕业生,在校生联谊。我们将提供简单的冷餐和酒水,欢迎大家莅临。

时间:五月十三号,周五,2:30pm-5:00pm
地点:French Family Science Center

着装:休闲正装

主办单位:

杜克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Duke Chinese Student and Scholar Association
杜克大学校友会 Duke Alumni Association

杜克大学中国校友会Duke Chinese Alumni Association

请各位毕业生们继续关注杜克大学,关注杜克大学校友组织,欢迎同学们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一起努力共创杜克大学美好的未来!

杜克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梦想从这里开始”杜克杰出校友之八:智利总统拉戈斯(下)

拉戈斯的食指

虽然在经济学界声誉日隆,但老百姓对这位年轻有为的经济界“莫扎特”却并不熟悉。不过,对于拉戈斯来说,包括总统阿连德在内的高层的赏识无疑是个好兆头,他在联大的出色表现使阿连德总统对他刮目相看。回国后,他被任命为智利驻苏联大使。同苏联的关系在社会党执政的智利的外交政策中可谓举足轻重,让拉戈斯出任驻苏大使,足以说明阿连德对他是信任有加,着意培养。

然而,一场政变改变了智利的国家命运,也改变了拉戈斯的仕途。拉戈斯离开了智利,不过不是到苏联出任大使,而是亡命天涯。

1973年9月11日,在美国的暗中支持下,智利的陆海空三军和警察部队一起发动政变,阿连德总统在与政变部队的战斗中以身殉职。政变军队组成执政委员会,窃取了国家政权,陆军司令皮诺切特出任执政委员会主席,由此开始了智利长达17年的军人统治时期。皮诺切特上台后,立即在全国实行戒严,大肆逮捕、暗杀不同政见者,致使智利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据一份资料透露,他直接或间接杀害了3000至4300名异己分子,并致使数以万计的人背井离乡。为躲避军政府的迫害,拉戈斯不得不流亡国外。

皮诺切特军政府的倒行逆施,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震动。联合国多次通过决议,谴责智利军政府无视人权,虐待政治犯。而美国却熟视无睹,表决时常常弃权,间接表示了对军政府的支持。在美国的纵容和怂恿之下,皮氏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直到1977年,大力宣扬“人权外交”的卡特政府上台,美国的对外政策发生转变,智利军政府才开始逐渐“失宠”。这时,远在海外的拉戈斯认为时机已经成熟,1978年,他毅然回国,投入到反对独裁的民主斗争中去。

1983年12月,在反独裁斗争中表现突出的拉戈斯走上了民主斗争大舞台的中心,他当选为旨在推翻皮诺切特独裁统治的第一大政党联盟――民主联盟的主席,因此成为军政府当局的“特殊关照对象”。1986年9月,当局以“涉嫌参与暗杀皮诺切特”为由将他逮捕入狱,打算对他暗下毒手。然而,由于国内外的强大声援,军政府未敢轻举妄动。19天后,当局无奈将他释放。

军政府的“警告”并没有使拉戈斯退缩,却使他在反独裁、争民主的道路上更加义无反顾了。拉戈斯审时度势,清醒地认识到要推翻智利军政府,只能依靠民众的力量,为智利争民主的斗争争取国内外舆论的广泛支持,而绝不能像少数人主张的那样采取恐怖活动或暴力革命。1987年12月,拉戈斯以其所在的社会党为主体,联合一些中左派政党和独立民主人士,组建了打破意识形态界限的争取民主党,使其成为智利进步人士公开谋求民主的政治论坛,公开向国内外呼吁通过全民公决来决定皮诺切特是否继续执政。1988年,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之下,皮诺切特被迫同意由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去留,民主斗争取得重大胜利。不过,横行霸道十余载,皮氏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困兽犹斗,军政府暗中使用种种手段大拉选票,妄图扭转趋势。双方明争暗斗,气氛十分紧张。

就在这关键时刻,拉戈斯在电视节目中向全国人民发表了讲话。他呼吁人们挺身而出,为自己和国家的未来投下神圣的一票。他伸出食指直戳镜头,历数皮氏侵犯人权的罪行,并告诫说:“皮诺切特将军,我要提醒你,1980年你曾说过到1989年将不再继续执政,而现在,你却谋求再次执政,你将带给我们国家又一个充满严刑、谋杀和践踏人权的8年。一个智利公民对权力有如此大的野心,实在不可容忍!而你竟然奢望执政25年……”

拉戈斯神情激昂,言辞犀利,对皮氏恶行一席痛贬,可谓大快人心!当时,皮诺切特还在台上,还掌控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暗杀异己的事件还屡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拉戈斯疾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的壮举在智利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智利普通民众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拉戈斯声名鹊起,“拉戈斯的食指”也被传为美谈。

全民公决过后,智利军政府决定遵从民意,还政于民,智利终于迎来了恢复民主后的第一次大选。那么,谁将成为恢复民主后的第一任总统呢?许多分析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拉戈斯,他们认为,拉戈斯“一指成名”,在智利的民众中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他定会趁热打铁,借此登上国家权力之巅。孰料,拉戈斯却主动放弃了这一“千载良机”,转而支持他的老师、基民党领导人艾尔文竞选总统。1993年,他再度令分析家们跌破眼镜,支持基民党领袖弗雷竞选成功。

作为一名政治家,登上权力顶峰无疑是个人价值的最充分体现,有多少人为之殚精竭虑、费尽心机,得之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失之捶胸顿足痛心疾首,而拉戈斯却两度主动与做总统的机遇擦肩而过,这实在让许多分析人士大为不解。有人称赞拉戈斯高风亮节,不为权争不为利谋;也有人说,拉戈斯做此选择是另有原因――军政府虽然已宣称要还政于民,但皮氏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遗留下的各种敝病难除,沉疴犹在,军、文人之间的关系短期内难以理顺,新政府必将面临重重考验。拉戈斯正是看到了这些困难,所以才甘居二线,卧薪尝胆,以待良机。

不管怎么说,事实是:拉戈斯在两届政府中分别出任教育部长和公共工程部长,这期间,他的施政能力和政治家魅力得到了进一步展示,他在智利民众中的声望直线上升,到1999年大选之际,他已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总统候选人。2000年1月,拉戈斯众望所归,赢得大选。

在总统与平民之间

随着民主制度的深入发展,“平民总统”、“平民总理”成为许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最渴望得到的赞誉和桂冠,而这一称谓也有滥用之嫌。一些政治狂人“挟民意以令天下”,打着人民旗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例子并不少见。那么,怎样才算真正的平民总统呢?简单说,平民总统常常身兼双职:作为一国之尊,身在其位善谋其政,他必须带领国家和人民走富强之路;作为公民,他与天下百姓一样,乃沧海之一粟、黎民之一员,不能强求丝毫特权。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世上并不多见。但拉戈斯却是其中之一。

拉戈斯上台之初,正值整个拉美地区经济普遍低迷,一些国家陷入经济危机的关键时刻。病急乱投医,一些拉美国家不顾自已的国情,对英国首相布莱尔和德国总理施罗德提出的所谓“第三条发展道路”趋之若鹜,结果水土不服,不仅没能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分裂,使经济、社会各种问题积重难返。作为经济学家,拉戈斯并不反对“第三条道路”,但他认为,“第三条道路”在人均收入3万美元的欧洲和不到5000美元的拉美是不尽相同的。他强调,在推进国内经济改革的同时,绝不能混淆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消费者与公民的关系,作为公民,人人平等,但作为消费者,就会有区别;进一步讲,无论怎么改革,政府都应谨记,社会应优先造福于公民而不是消费者,而一些国家正恰恰相反,由此才导致了社会分裂的加剧。

在推动国内经济改革的同时,拉戈斯还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拓展海外市场。2002年以来,在许多拉美国家还在驻足观望之际,智利已捷足先登,先后与欧盟、美国、韩国和欧洲自由贸易协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全世界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通过这些协定,智利的大部分出口产品能够以零关税进入北美和欧洲的主要市场。以智美贸易协定为例,签定协定之后,智利有5200种对美出口产品立刻享受免税待遇,占到了智利出口美国产品种类的95%.拉戈斯预期,在智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的三四年内,智利对美国的年出口额将会由目前的36亿美元递增至50亿美元左右。

拉戈斯的一系列成就使许多国际经济分析家对智利刮目相看。拉氏执政四年来,智利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拉美国家平均增速的两倍,智利还同时被几个国际权威机构评为拉美人均购买力最强的国家、拉美投资风险最低的“A”级国家,并在自由经济排行榜上列居拉美地区榜首。“智利模式”在拉美独树一帜,成为其他国家争相效仿的榜样,而拉戈斯也俨然成了拉美国家元首中少有的“富豪”。

虽贵为一国之尊,但拉戈斯时刻提醒自己,自己与千万智利人民一样,首先是一名普通的社会公民,必须以身作则,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自入主莫内达宫(总统府)之日起,拉戈斯即决定对外开放军政府时期一直关闭的莫内达宫大门。他的专车只配一辆警卫车和两辆摩托车,用的是普通车牌,而且都是只闪灯不鸣笛,从不闯红灯。许多到智利采访的外国记者经常在大街上碰到拉戈斯的专车,他们根本不能相信两辆轿车加两辆摩托车就是总统的车队!拉戈斯同时还是一位有家庭责任感的“模范丈夫”。2003年9月,拉戈斯的夫人路易莎。杜兰因气管狭窄必须去美国做手术。拉戈斯决定向政府请假一周,专程陪妻子前往美国看病。面对媒体记者,拉戈斯说:“每个关心自己妻子健康的智利男人都会这样做。”一位记者感慨地写道:“上任三年来一直以勤政治国著称的拉戈斯总统居然能将国家大事搁置一边专心陪妻子看病,铮铮铁汉在夫人面前的款款深情让人不禁折服。”

从一个国家的最高级别的公务员到最普通的公民,拉戈斯对双重角色的成功演绎似乎昭示出,在拉美这个腐败现象横行、社会危机严重的地区,智利上下能够保持一种廉洁清正之风绝非偶然。

拉戈斯总统有个座右铭,他多次以此来告诫自己手下的官员们:政治家或公务员在从政之初就要知道,自己不能从公共职务上捞取任何好处,从政“收益”来自于成就感,而且这种成就感也不是来源于前呼后拥的派头,而在于办了多少实事。这句话不仅对于智利的政府官员,对于全球千千万万的从政者,应该说都是金玉良言。

“梦想从这里开始”杜克杰出校友之七:麦晋桁―从平民子弟到摩根斯坦利总裁(下)

超人气的领袖魅力

从高位上跌落然后毅然爬起,继而在原地复制更灿烂的辉煌――麦晋桁以自己的坎坷商业人生创造了华尔街CEO中所没有的历史。有人说老麦的复出靠的是运气,又有人说麦晋桁能够复兴大摩靠的是眼下经济机遇。因为,在老麦重新执政大摩的近年中,世界经济正处于强劲复苏之中,华尔街几乎所有的投行都搭上了全球资本并购的快车,大摩无疑是其中的最大收益者。不过笔者认为,这些善意或者恶意的挑剔与批评对于老麦已经无关紧要,任何一个走近麦晋桁的人,都可以鲜明感受到从他的身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

现年63的麦晋桁出生在一个黎巴嫩移民家庭,是家里6个男孩中最小的一个。父亲从一个挨门挨户卖针线杂货的小贩起家,最后开了一家小店铺。这可能是麦晋桁与商业的最初联系。其实,麦晋桁全家不只是黎巴嫩裔移民,而且还是生活在浸信会教区的天主教徒。但整个社区对他们热情而友好,因为他们也热情对待这个社区。麦晋桁的父亲曾出资为社区修建了第一座天主教堂,并为学校和孤儿院募捐,而其母亲还常为病人烧饭做菜。特定的成长环境和父母亲的言传身教,造就了麦晋珩日后说到做到、善于退让和知恩图报的良好品德。

如今年过六旬的麦晋桁依然行动敏捷、目光如炬,他热衷于体育运动,他喜欢钓鱼、射击,尤其是高尔夫。而这些爱好都是从老麦大学时期开始养成的。在杜克大学攻读历史期间,麦晋桁就依靠橄榄球奖学金维持学业,直到受伤迫使他停止踢球,后来不得不到一家券商工作来支付学费。麦晋桁说,从那时起他就有了一个商人的头脑。
与妻子克里斯蒂的相识在老麦看来的确是一种缘分。纽约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查理.罗斯曾与老麦的妻姐成婚,而麦晋桁则通过查理.罗斯认识了克里斯蒂。他们在一起超过了30年,麦晋桁说妻子是对他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一人。因此,在华尔街,老麦以对妻子的忠诚和敬爱而著称。

行事果断、雷厉风行是麦晋桁数十年的一贯风格。据《财富》杂志报道,与麦晋桁共事过的一名员工曾说,“如果他在上午问你一个问题,你最好在(下午)4点以前准备好答案。”麦晋桁自己说:“很多人从我办公室走出去时都感觉不好,但毫无疑问,他们知道自己的位置。”

麦晋桁常常认为自己是公司的“文化旗手”,责任是打破银行内部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将大家重新整合为“步调一致的公司”。他把自己搬离最高管理层所在的楼层,每隔几个星期就换一个部门工作,要是不出去拜访客户,就会躲在一个用玻璃隔开的小房间里观察交易员和销售员的工作,或在员工的座位前来回游走。每一个员工都被赶出自己的安乐窝,而他也没有忘记投桃报李,他有时会和夫人一起邀请一些“做出贡献”的员工飞到北卡罗莱纳州打高尔夫,或者在他海边的房子里留宿。他在公开场合给予了雇员们很高的评价:“我们的员工都很了不起,他们同意做出牺牲,为了公司的发展壮大。”

与裴熙亮不谙人情、高高在上的工作作风形成完全鲜明的对比,在大摩摸爬滚打数年的麦晋桁更了解那些毕业于“常春藤联盟”大学的摩根士丹利员工的情感诉求。因此,一个关于麦晋桁平易近人的故事早已为大摩的每一位员工耳熟能详。麦晋桁曾让他的司机在两个会议的间隙将他带到摩根士丹利的一个分支机构,让他与那里的经纪人交谈。在他要求和分支机构的经理讲话后,他被搁在一边等了很久,因为没人相信摩根士丹利的总裁会亲临拜访。

数百年来,华尔街一直争论不休,债券销售员和银行家究竟谁是最冲锋陷阵的勇士。麦晋桁的一位追随者向媒体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债券销售员和银行家被流放荒岛。怎样生存下去并成功回归大陆呢?银行家们开始开会,他们第一步是要讨论出个“策略”来,然后再据此执行。三天过去了,饥饿的银行家还在争吵着“策略”,债券销售员已经在家里喝着热咖啡了。虽然这位讲故事的追随者是银行家出身,曾效力瑞士信贷,在麦晋桁离开瑞士信贷重返摩根士丹利之后,他选择了追随这位债券销售员出身的CEO。因此,如果有人问麦晋桁到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追随着他这一问题时,老麦就会毫不谦逊地说“我想我比较诚实,我在想什么,大家都是知道的。”

的确,生活中的麦晋桁并非完人,正如老麦的朋友们谈论他的魅力时,他们承认麦晋桁可能性子急,但考虑到他特强的个性,朋友们认为这种缺点是可以接受的。“他有超凡的领袖气质,他能创造一种文化”,全球最大的私人基金黑石公司首席执行官芬克先生如是说。

在中国打造“里程碑”

无论是敲定摩根士丹利的全球布局,还是明确其重点进攻的方向,中国市场已经成为麦晋桁最为心动的地方。“我到中国办公室的次数比去美国纽约办公室的次数都多。”尽管老麦这句口头禅听起来有点让人耳朵生茧,但的确也符合事实:仅以麦晋桁的年龄算,他平均每一年就要来中国一次,特别是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中,老麦已经高频率地三次造访中国。

与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的个人感情是麦晋桁逢人便讲的故事。13年前,王岐山担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一职,麦晋桁在考察建行时与王岐山一拍即合:合资成立金融投资公司。随后不久,由摩根士丹利与中国建设银行倡议的中国内地首家国际性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破土而出,麦晋桁和王岐山也双双出任该公司的非执行董事。也正是借助于中金公司这一平台,摩根士丹利成为了第一个降落中国市场的外国投资银行。虽然摩根士丹利后来与中金公司的关系由当初的输出技术和人才关系演变成财务投资关系,但麦晋桁与王岐山的交情却从未中断,而最让老麦感动不已地是,王岐山出任北京市市长后,竟毫不吝啬地将北京市市长顾问的头衔加封到了老朋友的头上。

其实,老麦在中国的人脉关系并不只有王岐山一人,作为摩根士丹利安插在中国市场的最得力干将孙玮不仅成为了麦晋桁的左膀右臂,而且还是志同道合的紧密朋友。这位出生于中国的“金融美女”一直与麦晋桁共进退。老麦离开大摩进入瑞士信贷,孙玮旋即追随而至,而当老上司离开瑞士信贷后,孙玮也随即递交了辞呈。如今,作为大摩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的孙玮已被麦晋桁放心地安排到了最能充分发挥她作用的地方。

拥有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并精通国际法的孙玮的确并没有让麦晋桁失望,大摩的中国业务也逐渐进入佳境。作为一项最新的资本行动,摩根士丹利在前不久大张旗鼓地完成了对中国南通商业银行的全资收购。而对于这项并不需要动用巨资的市场行为,麦晋桁告诉媒体的答案是:如果与建行合资组建中金公司是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建造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收购南通银行则是摩根士丹利的又一个“里程碑”。

的确,一家国际顶级投资银行能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大动干戈决不是意气用事。收购南通商业银行后,摩根士丹利在中国与花旗、汇丰等华尔街金融“大鳄”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成为一家既拥有内地商业银行经营牌照,又拥有外资投资银行业务的综合类外资金融公司。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南通银行是中国在珠海经济特区设立的最早外资金融机构之一,为中国银行澳门分公司全资控股,其“澳门身份”实际上使摩根士丹利在收购中国银行的股权时突破了25%的政策规定。

许多人认为,无缘中国工商银行高达1300亿港元的IPO项目是麦晋桁重新主舵大摩后在中国的最大遗憾,但老麦却有自己的解释,即未来大摩在中国的最新战略布局是由传统的IPO承销业务转向私募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基金等直接投资方式上来。并且麦晋桁反复强调摩根士丹利将在中国市场扮演一个出色的长期投资者,而这恰恰是中国政府乐于听到的声音。

实际上,大摩在中国已经风生水起的直接投资无疑为麦晋桁即将完成全新的资本布局作好了相当厚实的铺垫。在私募基金方面,大摩的成功投资项目包括平安保险、蒙牛、南孚电池、恒安集团。尤其在平安保险项目中,大摩以3500万美元购入平安保险股份,11年所获累计回报是11亿美元;而蒙牛则令大摩获得近20倍的投资回报。不仅如此,摩根士丹利地产基金已经将50%的资金投入到了中国各种类别的房地产组合、上市或私有的房地产运营公司,以及直接房地产资产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并在过去三年中呈现出年均增长3倍的加速态势。

作为在中国的第二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麦晋桁相信摩根士丹利手中高达6亿美元的QFII资金一定会从中国A股市场赚得盆满钵盈。不过,老麦在中国目前最想得到的还是一张独立的证券业务执照,他甚至毫不遮掩地将这一目标的推进称为自己在中国建造的第三个“里程碑”。因为老麦深知,只要跨越了这一历史性步伐,摩根士丹利第一个广告画面就会在自己手中变成现实:一道闪电刺破乌云,标题是“如果上帝要融资,他也会找摩根士丹利。”

文/张锐, 原载《金融&科技》

“梦想从这里开始”杜克杰出校友之八:智利总统拉戈斯(上)

编者按:本周末是一年一度隆重的毕业典礼。古朴的杜克校园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每年毕业典礼都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前来演讲。去年来杜克演讲的就是智利总统拉戈斯(Ricardo Lagos)。拉戈斯于1960年来到杜克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仅用了两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当时他才24岁。拉戈斯在成为经济学教授,做出一系列学术贡献之后,遇到了南美军事政变,在流亡海外4年后,他又毅然回国,与军事独裁勇敢地作斗争。在他当上总统后,他为发展中国和智利的关系做出了努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他的传奇人生。原文载于《人物》杂志,作者王万征。

智利总统拉戈斯:经济界的莫扎特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讲,拉美地区偏安一隅,在整个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再加上经济相对落后,这里很少成为国际社会的舆论焦点。然而,在这个不为世人关注的“角落”里,却云集了一批颇有个性魅力的政要,如特立独行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敢向山姆大叔叫板的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以及富有学者风范的智利总统拉戈斯。他们鲜明的个性已经成为了国际政治舞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智者不顶重发”,拉戈斯同众多智者一样,拥有一个“聪明绝顶”的脑袋。他16岁入读大学,24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曾任智利大学教授、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就业计划高级经济顾问。他还出版了很多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他的理论见解被学界广为引用,他的专著一版再版。直到登上总统宝座,他仍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和著述,依然笔耕不辍,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学者总统”。

学者治国,拉戈斯在拉美国家开了一个先河。

拉戈斯的中国情结

2004年11月18日,智利总统拉戈斯在首都圣地亚哥会见前来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宾主相见,相言甚欢。一见面,拉戈斯就自豪地向中国领导人表示,在拉美与中国的关系当中,智利有四个“第一”:“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一个在联合国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合法席位,第一个同中国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双边协议,第一个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他说,“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我们两国是真诚的朋友和重要的合作伙伴。”这倒不尽是寒暄之词,细说起来,拉戈斯还真有一段久远的中国情结呢。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这次大会的主要议题。美、日等国提出所谓“重要问题”提案、“双重代表权”提案,企图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竭力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为达到这一目的,美、日等国的代表四处游说,私下对参加联大会议的各国代表、特别是拉美国家等第三世界的代表威逼利诱,极力拉拢。时任美国代表的乔治。布什感慨说:“我们在拉美、非洲、亚洲国家的联合国代表中的会外活动实在太紧张了!”虽然美国机关算尽,但无奈失道寡助,最终惨遭失败。

在大会辩论时,拉戈斯作为智利代表,第一个站起来严厉批评美国的对华政策,并表示坚决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反对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拉戈斯的发言得到了各国代表的一致响应。结果,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就是联合国历史上有名的2758号决议。

拉戈斯在联大仗义执言,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良好印象,而他本人也萌生了有朝一日访问中国的念头。然而,由于1973年智利发生军事政变,在皮诺切特军政府的独裁统治下,拉戈斯的访华始终未能成行。

1998年4月12日,身为智利社会党、智利争取民主党领袖,智利内阁公共工程部长的拉戈斯,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率团抵达北京,他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从机场绕道长安街去香格里拉饭店的路上,拉戈斯被北京的古代和现代建筑群深深吸引,不愿放过每一座重要的建筑。4月23日,江泽民总书记会见了拉戈斯。拉戈斯说:“访问中国是我多年的夙愿。在中国,我不仅看到了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也看到了智中两国合作的美好前景。在如何既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又能保持社会公正的问题上,智利学习中国的经验将有助于提高智利与发达国家的竞争能力。智中在21世纪,即‘太平洋世纪’中将发挥巨大作用。”当时,有西方媒体评论说,拉戈斯“巧舌如簧”,未免“言远其实”;然而,拉戈斯的这一番话却绝非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真正洞察到了中智之间密切合作的契机。正像拉戈斯本人所说,“中国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智利则希望成为拉美的强国”,无论是战略合作还是经济交往,中智之间都有强烈的互补性。如今,中国已成为智利第三大贸易伙伴,智利则是中国在拉美国家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圣地亚哥APEC峰会上,胡锦涛与拉戈斯已共同宣布启动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智关系正沿着当年拉戈斯预示的方向良性发展。

1998年4月24日,在中国访问了12天后,拉戈斯带着满意的心情离京回国。临行时,中国领导人祝愿他像拉美80年代以来访华后顺利当选总统的数十位政党领导人那样,在1999年底的大选中如愿以偿。果然不出所料,2000年1月,拉戈斯顺利当选智利总统。当然,拉戈斯的一举成功,应验了中国人民对他的良好祝愿,但根本原因却在于他本人的学者风范与政治家魅力。

经济界的莫扎特

与奥地利的著名作曲家莫扎特一样,拉戈斯从小就显示出了大器早成的天分。1938年3月2日,拉戈斯出生于智利圣地亚哥的一个农民家庭。刚满8岁时,拉戈斯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不过,辛酸的童年生活并未抹杀拉戈斯的超群才智。他6岁上学,4年时间就完成了小学5年的学业。10岁时,他进入国立中学。刚满16岁,拉戈斯就考入智利大学法律系,成为当时学校里最年轻的学生之一。大学时代的拉戈斯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并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59年,在大学即将毕业时,拉戈斯决定改学经济学。1960年,拉戈斯赴美国杜克大学攻读经济学,两年后,他拿到了经济学博士学位。这时,他才刚满24岁。

拉戈斯博士毕业时,美国的工业化已经完成,正处于“后工业化”转型期。一些在工业化时期攒下了第一桶金的公司、企业和财团正跃跃欲试,准备向新的领域――信息业和服务业高歌猛进。拉戈斯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在工业化时期成长起来的财团,在第二次现代化的过程中,必将对整个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他在博士论文中写道:“资本与财富必将向少数财团集中,它们将进而形成更大的经济体,并最终完成‘经济实力的集中’,从而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论文答辩时,拉戈斯的见解使在场的所有导师都惊诧于这位年轻博士的敏锐洞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优”。10年后,回到智利的拉戈斯将自己的博士论文成书出版,结果,这个10年前形成的观点在智利的经济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他的书很快销售一空,并五次再版。美国的《时代周刊》和智利的《民族报》为此对拉戈斯进行了专访,并把他称为“经济界的莫扎特”。直到今天,仍有经济学家不断援引拉戈斯的理论来解释和说明。

1963―1972年,拉戈斯学成回国后在母校智利大学任经济学教授,后兼任该校经济学院和政治管理学院院长。这期间,拉戈斯在联合国大会上的一次精彩演讲奠定了他在经济学界的地位。

“二战”即将结束之时,同盟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游览胜地召开会议,就“二战”后的金融结构达成了一致意见,这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会上提出,应建立一种以黄金为后盾的新国际货币。而美国则坚决主张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并许诺各国可以按固定利率到美中央银行把美元自由兑换成黄金,其他各种货币要按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美国凭借自己的超强实力使美元成了国际标准货币,这一特殊地位使美国经济受益匪浅,国际贸易量直线上升。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欧洲和日本以恍如奇迹的速度复兴,美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财政赤字逐年上涨。以法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眼看情况不妙,纷纷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美国央行的黄金储备逐年萎缩,眼看难以为继。1971年3月3日,美国终于坚持不住了,尼克松单方面宣布取消美元兑换黄金,这顿时在国际经济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的这一做法对世界经济究竟有何影响?各国的经济政策又当何去何从?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1971年9月21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召开。拉戈斯作为阿连德政府的经济事务磋商代表,在会上发表了著名演说。他以自己精到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对尼克松的做法大加批评,他指出,取消美元兑换黄金,就等于用事实上的标准代替了黄金兑换标准,使美元在世界上成了流通券,而美国却并未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承担任何义务。其他国家的货币须以美元为标准浮动,这就意味着它们的经济政策也不得不按照美国变幻无常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他预言,尼克松的这一草率举动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动荡之源。

果然,在后来的10年当中,美国经历了一波又一波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分析家指出,尼克松当初的决定可以说是造成问题的源头之一。20世纪80年代,亚洲爆发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四小龙”铸就的辉煌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摧残得七零八落,满目疮痍。人们在分析这些危机的根源时,不约而同地又想起了拉戈斯在联大的演说。

“梦想从这里开始”杜克杰出校友之七:麦晋桁―从平民子弟到摩根斯坦利总裁(中)

“白马骑士”回来了

如果说麦晋桁政治上完全无知似乎有点过分,如果说老麦将佩科特公司作为职场生涯的终点显然大错特错。无论是远涉欧洲到CSFB闯荡,还是重回纽约经营基金业务,麦晋桁时刻都与以大摩前总裁罗伯特・斯科特为首的“八老人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正是“八老”策划“逼宫”事件,才导致了裴熙亮在两年前的自动解职。

大摩与添惠合并后的矛盾并没有随着麦晋桁的离开而得到缓解,相反由于裴熙亮对公司“心脏”的大换血而趋于白热化。在“摩根派”的眼中,以裴熙亮为首的“添惠派”只不过是一群得势的暴发户罢了,而最让他们不齿的是,裴熙亮是从管理顾问开始起家的,他的金融经验也仅限于信用卡和个人投资方面,远远比从证券销售员做起并且样样业务在行的麦晋桁差多了。为此,原来跟随麦晋桁的大摩许多高管纷纷出走,其中大部分站到了高盛、花旗等与摩根士丹利相对的竞争阵营中。更要命的是,在裴熙亮统帅大摩5年的时间中,除摩根士丹利原有的投行业务贡献了公司全部利润的60%之外,添惠带过来的经纪业务和信用卡业务几乎毫无起色,大摩的股价也在当时落入谷底,华尔街不时传出花旗、汇丰即将收购摩根士丹利的清晰声音。

然而,如果认为裴熙亮下台就可以立刻成就麦晋桁王者归来的愿望那就未免太异想天开了。裴熙亮主动请辞后,摩根士丹利成立了以公司董事查克・奈特为首的代表委员会,负责寻找新的CEO。鉴于公司内部微妙的人事关系以及高层权力倾轧的危害,摩根士丹利董事会决定,公司的前任高管不得参加CEO一职的角逐,其中包括前总裁麦晋桁。显然,如果不是“贵人”相助,老麦恐怕还要继续徘徊在摩根士丹利的大门之外。

托马斯・内夫――世界顶级猎头公司史宾沙管理顾问公司原全球总裁、现任美国分公司董事长,一个被《财富》杂志称为“企业国王的制造者”,参与定夺了全美500强企业中近一半CEO和高管的最终人选。当奈特怀着急迫的心情打电话向他求救,希望他能为大摩推荐一位合适的CEO人选时,内夫几乎毫不犹豫地将麦晋桁端到了奈特的面前。并旗帜鲜明地称:“摩根士丹利需要像麦晋桁这样有信誉并具备CEO才能的领导,他懂行并有能力重建公司”。接下来,内夫向大摩的其他董事逐个致电,称候选名单里一定要有麦晋桁。

由内夫直接安排的曼哈顿卡莱尔饭店的那场晚宴一定会令麦晋桁终生难忘。那天,内夫特地请来了摩根士丹利首席董事迈尔斯・马什和奈特,在餐桌上,麦晋桁第一次向马什和奈特细述了他与裴熙亮的争斗和离去的原因。董事们听完后都对他说,他们以前确实不了解他的处境。在晚餐即将结束时,他们明白了,麦晋桁正是摩根士丹利需要的人。
麦晋桁即将出任大摩CEO的消息不胫而走,摩根士丹利的股价也在次日被推高了5%。这个灵敏的股市反应也进一步提醒大摩的董事会应当顺应公众意见。卡莱尔饭店晚宴的第三天,大摩董事会正式作出决定,重新起用麦晋桁。此时,作为全部结果的最终策划人,内夫正在打开香槟酒与同事们一起弹冠相庆。因为,从隆重推出麦晋桁到得到大摩董事会的集体首肯,内夫只用了短短的16天努力,成为华尔街搜索公司CEO最快速的一次猎头行动。

2005年6月29日,代表着麦晋桁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天终于到来。那天,年已花甲的麦晋桁穿上夫人特意为他订购一套崭新西服,而且还配上大红的领结,当老麦走进埃克森大厦16层时,他听到了摩根士丹利员工为他爆发出的雷鸣般掌声。激动的老麦只是在楼道里向同事们发表了简短的演讲,就急匆匆地上前去与员工们一一拥抱。《华尔街日报》当时为老麦的重新“登基”配上这样的刺眼新闻:“麦晋桁骑着一匹白色高头大马,向两旁欢呼的人群致意,缓缓走向四年前他被迫离开的摩根士丹利曼哈顿总部。”

复兴摩根士丹利

考虑到麦晋桁驾驭公司过程中政治敏感性的欠缺,摩根士丹利董事会这次非常彻底将公司主席与首席执行官的双双职务加在了他的头上,华尔街不少金融人士调侃道,即使大摩未来还会发生政治斗争,那也只会在麦晋桁CEO与麦晋桁董事长之间展开了。

然而“权力越大,责任越大”,麦晋桁不会忘记美国大片《蜘蛛侠》中的那句经典台词。特别是在开始重新大显身手之前,他有必要学会与董事会成员重新建立良好关系,毕竟,他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了两次。“如果你决定要回去的话,你工作的方式就要变得更聪明一些。”麦晋桁的耳边时常回响起复任那天夫人送他出门时送给他的那句劝诫。

不错,从风雨中走过的麦晋桁如今似乎成熟得多了。他开始全力召回在自己离开大摩后相继出走的高管人员,为此还特意在公司合同中将管理董事和管理委员会成员的“花园休假”分别延长至3个月和6个月;为了彻底赶跑身边的杂音,麦晋桁答应给予了裴熙亮440万美金的遣散费,同时向裴系其他辞职高管人员派出了数千万美元全额薪酬。虽然此举一度遭遇到了外界的纷纷指责,但只有老麦明白这一步是何等的重要。

一个全新的摩根士丹利高管团队在麦晋桁的努力中浮现出来。从股票部门主管到固定收益部门的负责人,从首席行政长到公司联席总裁,昔日那些与老麦驰骋商场的精英重又聚集在了自己的周围,因此,摆在麦晋桁面前的唯一任务就是如何全面提振和复兴摩根士丹利的市场雄风。而就在公司高管层第一次集体露面的公开场合,麦晋桁向在场的媒体记者宣布了自己的任期誓言:到2010年将摩根士丹利的税前利润翻一番。

仅仅依赖利润率高达26%的资产管理业务,从而牺牲了公司整体业务的增长是裴熙亮时期摩根士丹利业务经营的一大败笔,以致在华尔街其他公司大举进军抵押贷款和其他金融产品领域的同时,摩根士丹利却仍在缓慢地脱离股票、债券和共同基金业务。问题的关键在于,大摩的资产管理业务在裴熙亮手中也没有实质性地增长。“在我离开摩根士丹利时,当时摩根士丹利的资产管理部门所管理的资产4200亿美元。我回来之后发现,所管理的资产是4400亿美元,这也就是说在5年之中仅仅增加了200亿美元。”麦晋桁认为,相对于同期全球资产规模的迅速增长,这是公司发展不可原谅的错误。为此,他制定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增长计划:在私人资本投资、对冲基金、抵押证券、股票衍生品、新兴市场和未来旨在强化市场地位的收购活动等。如果这些目标如能实现,老麦在5年后实现公司盈利增长一倍的愿望就轻松可及。
公司金融服务超市的业务模式是麦晋桁曾经力排众议、通过将添惠的Discovery信用卡业务与摩根斯坦利投行业务合并而建立起来的,但裴熙亮执掌公司帅印后就决定将信用卡业务分拆出去。对此,麦晋桁表示,Discovery不仅是一项强劲的业务,而且还是摩根斯坦利颇具吸引力的资产。不仅如此,Discovery还能为公司带来了滚滚的现金流和持续稳定的收益,让公司有足够的资金提供给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以及经纪等其它业务部门。与此同时,麦晋桁认为必须出售摩根士丹利的飞机租赁部门,因为它根本不是公司的核心资产。

许多人认为麦晋桁肯定会将裴熙亮时期建立起来的摩根士丹利经营格局洗牌重来,但已经从个人恩怨中走出的老麦却作出了求同存异的明智选择。对于摩根士丹利与添惠的合并,麦晋桁至今坚信大方向并没有出错,问题就出在执行上。特别是对添惠带过来的经纪业务,老麦认定大有前途。为此,他不惜重金从美林证券挖来了其全球私人客户集团主管詹姆斯・戈尔曼,执掌大摩处境艰难的零售经纪业务部门,而为了让戈尔曼轻松上阵,麦晋桁在经纪业务部门再次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裁员1000人。工夫不费苦心人。昔日萎靡不振的经纪业务如今俨然成为了大摩经营棋盘上的亮点之一,其利润率高达20%。

许多人将麦晋桁重返摩根士丹利说成是“甜蜜复仇”,但老麦却坦诚地说:“我没想过要证明什么,我只是认为摩根士丹利的业绩应该可以更好。”其实老麦最欣赏摩根士丹利一名雇员在一本著作《Fiasco》中对自己的描写:“麦晋桁在交易大厅里走来走去,大叫着:‘鲜血染红了水面。让我们冲上去!’”。如今,麦晋桁这种号令三军的形象已经被摩根士丹利大红的成绩单映忖得格外分明。自老麦重新入主大摩至今,摩根士丹利的股票上涨了62%,其中2006年每股盈利高达6.77美元,总收入337.3亿美元。成为大摩历史上最好的年成之一。而就在前不久,大摩董事会做出了向麦晋桁发放价值高达4000万美元奖金的决定,这一令人咋舌的天文数字刷新了华尔街投行为CEO开出年终奖金的最高记录。

文/张锐, 原载《金融&科技

“梦想从这里开始”杜克杰出校友之七:麦晋桁―从平民子弟到摩根斯坦利总裁(上)

遭遇挫折不言气馁,人生得势不显轻狂――摩根士丹利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麦晋桁(John Mack)总是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令无数商界精英紧紧追随在自己的左右,特别是伴随着大摩一页页全新历史的闪亮呈现,人们更能从中捕捉到一位贫民子弟从债券销售员成长为世界顶尖投资银行总裁的必然逻辑。

无奈的出局
坐在埃克森大厦16层摩根士丹利曼哈顿总部的办公室里,麦晋桁对所有来访者最爱推销的一句话就是:“我最好的决策是在1972年加入摩根士丹利。”刚开始时,不少媒体记者认为老麦是在玩弄“语言秀”,但仔细琢磨之后,才知道麦晋桁简约的话语中所蕴藏的丰富情感。
从杜克大学毕业之后,年少的麦晋桁就一头扎进了当时如日中天的摩根士丹利,并在债券销售部门谋到了债券销售员这份最不起眼的差事。尽管每天必须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各类机构与客户之中,甚至一天下来后感到身心疲乏,但麦晋桁却感到了在世界一流金融公司里工作的极大充实。四年之后,因为业绩突出,麦晋桁被提升为公司副总裁,次年升任董事,而当座上董事总经理位置时,麦晋桁发现当时自己只有35岁,是大摩最年轻的高管之一。
在全球顶级金融人才聚集的摩根士丹利,许多人认为麦晋桁能做到当时的位置已经是相当地不容易了。但麦晋桁却不愿就此划上职场人生的顿号。他主动向董事会提出要求轮换到其他部门工作,而在接下来十多年的时间中,麦晋桁先后频繁穿梭任职于多个职能机构中。过程只是结果的准备,49岁时,麦晋桁获得了执掌大摩总裁权杖的任命。
“我挣钱的方式就是使它(摩根士丹利)的股票翻番、翻番、再翻番”,麦晋桁总是这样评价自己担任公司总裁后所干的一切。其实,在华尔街,老麦的名气远远不只在“挣钱”上。在任期之中,他始终致力于公司“心脏和灵魂”的建设,同时不遗余力地削减成本,由此落下了“刀锋战士”的名号,尽管不少人认为着这个称呼缺乏人情味,甚至老麦自己也不喜欢,但却并不会淡化一个既定的事实:包括摩根士丹利董事长迪克.费舍尔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已经将麦晋桁作为公司最有魅力的接班人。
然而,一件看上去十分正常的资本并购活动却改变了麦晋桁的人生。
1997年年初,摩根士丹利宣布与美国证券经纪商添惠合并。整个华尔街对这场 “大脑“和“肌肉”的合并齐刷刷地喊出了唱衰的声音:一家是专做大客户的顶级投资银行,一家则是面对普通消费者的零售经纪商,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足以断送新公司的生命。不过,在公司整体危机并不会立马显现出来时,围绕着最高权力的争夺已经公然展开。凭着原有公司在市值上高于摩根士丹利3倍的事实,来自添惠的裴熙亮坚持认为自己应该出任新公司的主席和CEO,而为了推动新公司的顺利运营,当时如日中天的麦晋桁做出了让步,担任新公司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对此,麦晋桁在公开场合显得雍容大度:“我宁愿做胜者的巡道员,而不愿做败者的四分卫。”但他私下对原摩根的员工称,“精华总是会浮到最高层的。”
一个至今还没有任何正式文件证实的说法是,在公司合并之初,裴熙亮与麦晋桁达成了默契,5年后裴熙亮将退休,并将CEO的位置让给麦晋桁。而依仗自己在投资银行业的江湖地位,麦晋桁也充分相信自己终将取代裴熙亮。但是,事态并没有按照麦晋桁的思路去发展。在新公司组建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麦晋桁发现自己在摩根士丹利管理委员会中的同盟军被不断地清理出局,甚至连大摩的元老费舍尔也不得不解甲归田。开始觉察到危险的麦晋桁直接向裴熙亮发动逼宫,要求设置“联席CEO”职位,但却被裴断然拒绝,不过作为让步,裴熙亮答应很快就在1-3年内出让CEO位置。
然而,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兑现的承诺。3年之后,麦晋桁发现自己在公司里一无所有,辞职已经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而当麦晋桁将请辞报告放到裴熙亮面前时,对方几乎头也没抬地答应了他的要求。麦晋桁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离开摩根士丹利的那天,曼哈顿的上空飘扬着大雪,而正是截止到那天,自己已经在大摩尽职服务了29个年头。

离开大摩的日子
虽然“精华”并没有像麦晋桁所说的那样浮到最高层面,但性情中人的麦晋桁却并不甘心沉沦于现状。在家赋闲3个月之后,他正式受邀出任与摩根士丹利正面交锋的投资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的CEO。
的确,与当时的大摩相比,CSFB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竞技能力都还只是一个轻量级的选手,但是,作为欧洲极少数全球性投资银行的代表,CSFB既有商业银行业务,也有投资银行业务,而且全方位的产品服务正是当时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显然,麦晋桁是想借助CSFB的平台东山再起。
然而,CSFB的一地鸡毛确实是麦晋桁所没有想到的。在网络股泡沫时期,CSFB为了网罗人才,付出了远超市场价格的工资待遇,其高科技部门员工的薪酬甚至可以占掉业务收入的一半;此外,CSFB下属投资银行、高科技和固定收益证券等部门各自为政,部门员工的薪酬结构并不与公司总体绩效挂钩,对预算缺乏约束,造成管理松懈,效率下降,商业风险不断增加。华尔街和商业媒体都不厌其烦地说CSFB已经奄奄一息,行将易手。如果此时麦晋桁从一堆烂摊中退出还来得及,但倔强的老麦却再一次选择了挑战。
“刀锋战士”的本色和作风很快凸现了出来:麦晋桁首先收紧了各部门的预算,将所有员工的薪酬与全公司而非本部门的绩效挂钩,此举彻底摧毁了部门利益的基础。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麦晋桁开始大幅裁员和削减工资。除了裁员1万名以外,他还说服100名投资经理们放弃了原来合同规定的高额报酬,直接节省了4.21亿美元的现金支出。每个被他说服的高级雇员都忘不了麦晋桁那特有的打动人的方式:“相信我,我会记住你所做的贡献。”而经过上述的“组合拳”,麦晋桁为CSFB成功减支30亿美元以上,而且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也在当年的第二季度扭亏为盈。
将CSFB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同时,麦晋桁无疑也为自己的商业人生划上了又一道精彩的弧线。基于麦晋桁交出的漂亮成绩单,瑞士信贷集团董事会作出特别决定:任命麦晋桁为集团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兼CSFB首席执行官。不过,在当时的麦晋桁看来,这一切似乎来得太快了。在惊喜和兴奋之余,他向集团总部呈上一幅雄心勃勃的“作战地图”:将CSFB打造成第一流的投资银行和华尔街最受景仰的公司。
然而,一心总想以业绩来证明自己的麦晋桁却忽略了周围存在的异动因素。在摩根士丹利和添惠合并之后,裴熙亮在暗中不断排挤麦晋桁左膀右臂的同时大量安插自己的心腹,对原来添惠中的任何一个部门业务,裴熙亮都从来没有让麦晋桁染指过,甚至当麦晋桁提出要访问添惠相关部门时,也遭到了裴熙亮的阻止和拒绝。更要命的是,当裴熙亮策动董事会改选以清退麦系人马时,麦晋桁依然处在半醉半醒的状态。
如此政治上的幼稚让麦晋桁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再次付出了代价。完全出于市场的需要,身为CSFB首席执行官的麦晋桁几乎毫无考虑地委派下属杜德恒去伦敦负责国际业务。而恰好是利用这个机会,杜德恒与瑞士信贷总部形成密切关系,更与集团董事长基尔霍尔茨及联席CEO格鲁贝尔打成一片,而后者与麦晋桁的关系却长期紧张――半年后,麦晋桁再度遭到董事会驱逐,黯然离开CSFB,杜德恒顺理成章地成为CSFB新一任首席执行官。
从瑞士第一信贷出来,麦晋桁真想集中时间总结一下自己屡战屡败的职场教训,然而,意外的任职邀请却又让老麦难以得到片刻的空闲。离开CSFB的第四天,麦晋桁接到了华尔街佩科特基金的约请,并出任该基金的主席。该基金掌管着多达70亿美元资金,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和最知名的对冲基金,而老麦则是佩科特公司当时老板山姆博格的多年密友。然而,也许麦晋桁当时并不会想到,正是在佩科特短暂的任职,让自己进一步陷入到了至今还未摆脱的麻烦之中。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曾在6年前出价53亿美元收购了赫勒金融公司,而就在收购行为实际发生前不久,佩科特公司就开始大量买入后者的股票,并在短短30天内赚走1800万美元。此举震动华尔街。美国证监会(SEC)怀疑佩科特基金涉嫌收购案的内幕消息且非法获利,并随机对其展开调查。碰巧的是,麦晋桁当时担任CEO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又是赫勒公司的并购顾问,而在老麦还没有从摩根士丹利二把手的位子上离开时,后者正是并购案的另一方―――通用电气的顾问。一系列怀疑指向与山姆博格个人交情笃深的麦晋桁,使这位不断遭遇商业生涯坎坷的银行家不得不在未来无休止地走进SEC的大门。

文/张锐, 原载《金融&科技》

“梦想从这里开始”杜克杰出校友之六: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 (三)

Google能够在激烈的网络竞争当中幸存下来得益于它懂得把搜索结果与相关的广告链接起来。

约翰・巴特尔就在新书《网络搜索》当中提到一个对Google来说极其关键的一个人物――“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正是他开创了“关键字广告”这种互联网搜索的盈利新模式,并以16亿美元的天价把自己的这项专利卖给了Google。“关键字广告”从此以后一直到今天都是Google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约翰・巴特尔在书中说,如今现在搜索引擎的巨头们都在想方设法把网上的信息、自身的搜索功能和商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达到三赢的目的。1997年9月,比尔・格罗斯最先建立了一个叫做goto.com的网站,宣传他收费推广模式的理念,成为了付费广告搜索的开山鼻祖。

这种模式可以说是三赢:搜索者找到了需要的信息;广告商找到了商机,搜索引擎拥有者可以从中赚钱。早在它刚刚推出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实力,在广告行业引起了革命性的变革并让其他传统媒体刮目相看。

这种搜索广告的经营模式还可以根据付费方式的不同细分为很多种:一种可称为文本关联广告。搜索者输入相应关键词如“数码相机”,那么所以和“数码相机”有关的广告链接都会弹出来,搜索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链接,广告商只需按照自己链接被点击的次数和访问量支付费用即可。

另外一种则是以拍卖关键字的手段经营,也是Google正在使用的一种方式。投标者可以就Google上最流行的搜索字或词进行竞标。Google根据广告的点击率收取费用。竞标以5美分起价,但经常会达到15美元,对于一些像直升飞机配件这样的高端产品,价格还会更高。有意思的是,如果一个广告主反应率过低,Google会相应地降低其在网页上的位置。同时还会将该广告主的竞争对手的广告提升,以获得更多的点击率。这就无形中对广告主造成压力。如果广告点击率不到0.5%,他们甚至会要求广告主修改广告的措词。

关键字广告,特别是Google的模式,是吸引任何规模的广告商随时随地投放广告的方式。芝加哥一家出售装饰品和舞台道具的小公司Barnard,自从2002年开始就购买了Google关键字广告中的“fake food(伪装食物)”和 “Styrofoam balls(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该公司又持续购买了其他的常用关键字,如“装饰品”,在第一年其销售额就增长了70%。公司还实现了全球和全美国的销售。

Google不是独家提供点击付费的公司。但到目前为止,Google在融合计算机科学、用户行为以及商业动机方面做得最成功,至少目前关键字搜索付费仍是Google的印钞机。 据统计,去年美国关键字搜索市场达38亿美元,占美国整个87亿美元的在线广告市场的40%。而且关键字搜索市场的份额仍在扩大。

Google远期的梦想就是为世界上从唱片到收音机节目再到电影所有的公共信息都建立索引,并使它们可以被搜索到,然后再从中获得利润。这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从Google现在的发展势头看来,这并非是不可能的事。

一本书造就“债券之王”

被业界称作“债券之王”的比尔・格罗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格罗斯就开始走红华尔街,成为福布斯杂志评选的最具影响力的25位美国企业界人士之一,同时也是唯一入榜的现任基金操盘手。

对于比尔・格罗斯在全球债券市场的影响力,市场上恐怕无人能及,这也是市场尊称其为“债券之王”的原因。格罗斯现在管理着超过3500亿美元的债券投资。他的一句话会引起14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的震动。

格罗斯能走到今天,和一本名为《庄家与取胜之道》的书密切相关。那一年,22岁的格罗斯还在美国杜克大学念四年级,因为一场严重车祸让他头部受到重创,于是在那学期剩下的时间,他都是在医院接受植皮、治疗肾脏。

格罗斯为了打发漫长的治疗时间,开始读一本名为《庄家与取胜之道》的书,书中关于风险最小化而利益最大化的提法让格罗斯很感兴趣。伤愈后,格罗斯来到拉斯维加斯,他每天用16个小时专门研究那套书里的纸牌赌博理论,并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根据书里的理论,创造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但是我对心理学感兴趣。”格罗斯说。大学毕业之后,他在拉斯维加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玩21点和牌九。格罗斯说:“我知道我不能在拉斯维加斯继续我的工作。但是,我明白我是数学和游戏的高手。”6个月后,当被他应征入伍时,他已将200美元变成了1万美元,而这笔钱成了他从越南回来后进修MBA的费用。

在越南服役两年后,格罗斯凭借自己在拉斯维加斯赚到的1万美元到USLA大学进修MBA学位,而那时候他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股票经理人。(全文完)

“梦想从这里开始”杜克杰出校友之六: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 (二)

在越南服役两年后,格罗斯凭借自己在拉斯维加斯赚到的1万美元到UCLA大学进修MBA学位,而那时候他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股票经理人。但是,当他毕业以后他只收到一份工作聘用书:在太平洋投资当一名债券分析员。“我惟一可以找的工作是在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做一个债券分析员,但是我希望能借这个机会进入股票市场。”格罗斯说,“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债券。”

在那时,债券投资并不复杂,所需做的就是买入一种债券,然后收取利息单。通胀、不景气的经济使债券投资显得无利可图,那是最艰难的时期。格罗斯在这个时候向他的老板提交了一份提议,让他成为投资经理并掌管操作一笔债券资金,看看他是否能做得更好。

他对老板们说,通过预测对利率有很大影响的通胀率,他认为可以在让资本基本不担风险的情况下获益。他指出,当一项投资看上去很危险时,投资经理可以通过减持债券、牺牲一些可能的利益的方法来减小风险。

最终,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划了1500万美元给他管理。这其实只是个开头,4年后,他手头的资金已经增加到了4000万美元。在其他那些债券持有人痛苦地挣扎着的1975年,格罗斯的战略给他带来了17.6%的回报率,接下来的一年达到了18%。到1987年,资产已升至200亿美元。从1987年开始,格罗斯接管了“PimcoTotalReturn”债券基金,在过去15年,他每年获得9.5%的收益,这个收益甚至早以超过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每年债券市场中获利比例。

此后,史无前例的争斗发生在股票和债券之间,格罗斯和他的债券小组选取了大量的蓝筹股基金,“PimcototalReturn”债券基金的资产现在已经超过760亿美元。没有多少人会想到,在股票市场中选择风险性收益性强的基金,到现在的收益居然已经落后于精明且保守的人所购买的债券基金之后。格罗斯的收益甚至让许多华尔街人士感到吃惊,这让那些在华尔街股票市场闯荡多年却一直对债券市场没有兴趣的投资者感到惊讶。

格罗斯说,“如果当初我入了股票经理这一行,我想我也会干得很出色。两个市场都基于数学,取决于对人性的敏锐感觉……我入债券这一行时,正值债券从被动型向主动型(投资)转变,我当时觉得有必要开始交易,以获得资本收益,而不仅仅是剪下息票去拿利息。”

敏锐感觉

格罗斯的一举一动都是同行关注的重点,他们开始买入大量某种的债券时,往往会吸引对手的注意,而后他的同行们也通常会跟风行动

30年来,格罗斯每一天都是从早上4∶30开始,先是走下住宅的地下室,打开Bloomberg和Telerate的数据终端机,查看10年期国债的变化、全球债券市场的情况、各种货币的汇率情况,以及股票及债券指数;最后,格罗斯会看看他的幸运骰子是否还在昨天晚上所处的位置。然后,经过12分钟车程到纽波特海滩,进入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交易大厅。他的衬衣领子从来不扣,领带经常不系好,随随便便地坐在椅子上,轻轻打开他桌子周围的4台电脑―――这一切都是每天都相同的程序。

大约在上午10点,他到体育馆坐45分钟的瑜珈课和骑半小时的固定自行车。“在我50岁的时候,我告诉我妻子,我不会用我的后半生再去做这同样的事。”格罗斯说,“现在我有一个新的身体,它的好处是能帮助我思考。”

在做完运动之后,他回到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办公室和他的员工进行两个小时的会议,他大概在4∶30的时候回家,下午5点前回家和家人在一起,到晚上9点上床睡觉,严格的作息时间让人明显地感觉到那种军人的气质。

2000年5月,他就坚持认为,美国的一场经济衰退就要来临,而高科技股票泡沫的破裂和美联储为了冷却经济而疯狂提高利率的举动,正在为这一场残酷的经济减速创造条件。这时,他的公司便开始将100亿美元的公司债券转换为美国政府债券和政府支持的住房抵押债券。在几个月内,他就为公司赚取了5亿美元。

“梦想从这里开始”杜克杰出校友之六: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 (一)

【简介】比尔·格罗斯,出生于俄亥俄州中镇(Middletown),1966年毕业于杜克大学三一学院。世界上最大的债券基金公司PIMCO的经理。2005年与其妻苏共同捐赠0.23亿美元给母校杜克大学用于学生奖学金。其女珍妮佛,是97届杜克大学校友。

【国际金融报】对于比尔·格罗斯而言,债券就是他的生活。投资债券领域超过30年,比尔·格罗斯对债券投资的热爱未曾衰减,他形容债券投资有如一场游戏:“当你真的沉浸其中时,你会发现,这是一场游戏,有输有赢,每天早上都会重新开始一场战争。”

格罗斯相信在变化莫测的债券市场中,有一种必然性的因素,那就是数学的精确。把所有债券的平均到期日带入一个数学公式里,就可以看出在一段持续时间内利率浮动对债券的影响,这是一种简单的衡量风险的办法。债券期限时间越长,它随着利率的波动而波动的幅度就越大。

他正是利用这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把债券市场的利润最大化。在短期的风险竞争中,他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够在历史上驾驭一艘最大的航空母舰于债券的牛市之巅。

“我喜欢把历史拼凑在一起,不单单是因为我对此感兴趣和有这方面的癖好,而是国家之间、洲际之间不同的争论。”通过学习战争,他能分析各国政府为什幺会这样做和他们为什幺会犯错,这些变化给了他一个经济增长模式、通货膨胀,利率和债券价格的线索。

他就是被业界称作债券之王的比尔·格罗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格罗斯就开始走红华尔街,成为福布斯杂志评选的最具影响力的25位美国企业界人士之一,同时也是唯一入榜的现任基金操盘手。

对于比尔·格罗斯在全球债券市场的影响力,市场上恐怕无人能及,这也是市场尊称其为“债券之王”的原因。格罗斯现在管理着超过3500亿美元的债券投资。他的一句话会引起14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的震动。

作为世界上最大债券权威德盛安联资产管理集团旗下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缔造者与战略制定者,他的作用无可替代。自1973年以来,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资本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增长。

格罗斯的言论往往显得语不惊人死不休,最近他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宣称,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25年来最不稳定的状态,而且可能会在高昂负债的影响下突然脱轨。这番言论引起了金融界的一片哗然。

数学高手

“拉斯维加斯教会了我可以通过艰苦工作获得自己的理论,以及让我学会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枯燥,但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最有意思的东西。”格罗斯说。

格罗斯在债券领域一直有他自己的投资理念。他举例说,当美联储把利率调高一个百分点,一只5年期的债券售价将下跌4%,而一只30年期的债券售价将下 跌12%。所以,对谨慎的投资者来说,短期债券风险将会比较小。如果可以确定稳定的利率或低利率的话,毫无疑问,买长期债券会比较划算。

格罗斯相信在变化莫测的债券市场中,有一种必然性的因素,那就是数学的精确。把所有债券的平均到期日带入一个数学公式里,就可以看出在一段持续时间内利率浮动对债券的影响,这是一种简单的衡量风险的办法。债券期限时间越长,它随着利率的波动而波动的幅度就越大。

他正是利用这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把债券市场的利润最大化。格罗斯有着多年的债券经验,在短期的风险竞争中,他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够在历史上驾驭一艘最大的航空母舰于债券的牛市之巅。

格罗斯能走到今天,和一本名为《庄家与取胜之道》的书密切相关。那一年,22岁的格罗斯还在美国杜克大学念四年级,因为一场严重车祸让他头部受到重创,于是在那学期剩下的时间,他都是在医院接受植皮、治疗肾脏。

格罗斯为了打发漫长的治疗时间,开始读一本名为《庄家与取胜之道》的书,书中关于风险最小化而利益最大化的提法让格罗斯很感兴趣。伤愈后,格罗斯来到 拉斯维加斯,他每天用16个小时专门研究那套书里的纸牌赌博理论,并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根据书里的理论,创造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我不知道我要做什幺,但是我对心理学感兴趣。”格罗斯说。大学毕业之后,他在拉斯维加维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玩21点和牌九。格罗斯说:“我知道我不能 在维加斯继续我的工作。但是,我明白我是数学和游戏的高手。”6个月后,当被他应征入伍时,他已将200美元变成了1万美元,而这笔钱成了他从越南回来后 进修MBA的费用。

“拉斯维加斯教会了我可以通过艰苦工作获得自己的理论,以及让我学会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枯燥,但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最有意思的东西。”格罗斯说。也 正是因为他的维加斯经历,也为他成为一个债券经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格罗斯相信“债券是一个长期的借条,而有稳定的利息支付,当利率上涨,债券价格回 落,你能更好地计算出债券返还而得出的利率,但是,债券经理人不得不计算出什么将使美国和世界利率改变,因为债券管理真的是一个不能有丝毫差错的游戏,债 券经理不得不计算出什么投资能够产生出百分之几的产量而没有太大的风险。” (未完待续)

“梦想从这里开始”杜克杰出校友之五:斗士瓦格纳

年过五旬却依然充满了战斗激情的瓦格纳正在引领通用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拯救,他凭借自己的钢铁意志和非凡魄力,再度演绎了通用的复兴神话。
拿到美国通用汽车有关2006年度全球销量的业绩报告时,瓦格纳那张酷似好莱坞明星的面孔上泛起了一丝旁人不易察觉的宽慰笑容。
身为美国通用汽车董事长兼CEO,瓦格纳永远不会忘记他刚刚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整个2006年,他不仅要收拾通用在2005年高达106亿美元的亏损残局,还要承受来自各方舆论的高压,甚至是“逼宫”的危机。
所以,当一度盛传即将破产的通用安然无恙地跨向2007年,瓦格纳也依然稳坐世界第一大汽车公司一把手交椅时,人们不得不慨叹,这个身高超过190公分的明星CEO的确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钢铁意志”和非凡魄力。
令瓦格纳感到欣慰的是,通用业务复兴计划在2006年所取得的重大进展远高于公众此前的预期,全球销量高达909万辆,连续三年超过900万辆大关。截至2006年第三财季,通用汽车全球业绩由亏损42亿美元成功扭转为盈利19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通用汽车的现金流也保持在200亿美元之上,为整个通用复兴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2007年,我们将继续积极推进北美业务复兴计划的进程。同时,通用汽车也将在提高全球运营业绩、增加公司盈利和现金流、开拓新兴市场等方面继续采 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底特律这片美国汽车工业的沃土上,年过五旬的瓦格纳仍然像一个充满了战斗激情的勇士,一路上披荆斩棘,力图在通用的百年历史中再度 演绎复兴的神话。

成长轨迹

1975年,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的瓦格纳从美国杜克大学毕业,随后,他进入哈佛商学院继续进修。1977年,刚刚结束学生时代的他顺利进入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以一个普通财务人员的身份,开始了他的汽车人生。
在杜克上学的时候,身高颇具优势的瓦格纳曾是纵横球场的“灌篮高手”,他善于在对手嫉恨的目光和拉拉队美女们欣喜的尖呼声中,轻而易举地突破敌阵,把 手中翻滚的篮球精准地扣进对方的篮框。这种心无旁骛、只要认准了目标就奋勇向前冲的个性在他随后的汽车生涯中也同样产生了强大的威慑力,推动着他一步一步 踏向了通用的“领袖”位置。
瓦格纳曾经有着非常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从巴西到加拿大,再到苏黎世,他在海外市场上转悠了10余年后才再次回到通用总部。1981年,得到上司信任 的瓦格纳被被派往巴西,担任当地分公司的财务经理,并于3年后升任执行财务总监(CFO)。1987年,瓦格纳调任通用汽车加拿大公司副总裁兼财务经理, 一年后升任通用集团总监,负责前加拿大通用汽车雪佛兰-庞蒂亚克集团的战略业务规划。 1989年,瓦格纳开始担任通用汽车在苏黎世的欧洲业务部副总裁,并于1991年再次回到巴西,被任命为通用汽车巴西业务部总裁。毫无疑问,这些经历不断 地丰富了他的视野,也历练了他的领导能力。
1992年,调回美国总部的瓦格纳开始担任通用汽车首席财务官,可惜他生不逢时,上任伊始就要面临通用历史上一场空前的生死危机。在1990年至 1993年的3年间,通用巨亏300亿美元,其核心市场北美的业务颓势难挽。1994年,瓦格纳临危受命,开始担任通用汽车执行副总裁兼北美业务部总裁, 在他力挽狂澜的应急措施推出后,通用北美业务奇迹般起死回生,开始逐年减亏,并从1998年开始实现盈利。同年,业绩突出的瓦格纳升任通用汽车总裁兼首席 营运官。2003年,瓦格纳开始正式执掌通用帅印,出任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但是他所面临的挑战仍然没有降低丝毫难度。
时至今日,瓦格纳已经在通用度过了30个春秋,通用的一点一滴早已渗进了他的血液,而在为拯救通用而战的日日夜夜里,他也不可避免地为通用刻上了个人的印记。

通用“遗产”

瓦格纳接手的通用究竟是怎样一个摊子,可以从它近百年的历史中寻到答案。
通用眼下的危机已经是其历史上的第三场大劫了。第一次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通用创始人杜兰特在大肆开展收购之后缺乏营运及财务控制,导致现金无法周 转,生产线混乱,迫使通用陷入重大危机,濒临破产。杜兰特的继任者斯隆通过精简品牌,区分市场以及加强财务控制等措施,在短短3年内就让通用重新走上正 轨。1956年,斯隆宣布退休,通用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到了1979年的颠峰时期,通用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曾高达46%。
通用历史上的第二次危机则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别克、凯迪拉克和奥兹莫比等独立的汽车制造商合并而成的通用,实际上各 分部的权势之争异常激烈,通用不得不建立一个臃肿的行政系统,以维系这个难以驾驭的联盟不致瓦解。然而,这套庞大、臃肿且官僚的体系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 效率。时任CEO罗杰·史密斯曾试图进行大规模的重组,无奈结局却以失败告终,导致通用近乎瘫痪了18个月。
1990年,史密斯宣布退休,由时任总裁罗伯特·斯戴普继任,但是他仍然没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1990年,通用亏损20亿美元,到了1991年,亏损额已扩大到45亿美元,北美业务亏损更是高达71亿美元,通用再次处在破产的边缘。
1992年4月,负责国际业务并曾成功重振通用欧洲业务的杰克·史密斯被推上前台,开始了通用历史上的第二次拯救。他以一个北美战略委员会取代了众多 的决策委员会,发展通用制造和设计平台,将美国本土的平台由1991年的12个缩减为5个,同时整合凯迪拉克、雪佛兰和别克等品牌部门的生产、设计和采 购,并有效修补了与美国联合汽车工人协会(UAW)的僵硬关系。这些强力措施让通用迅速恢复了元气,并在1995年实现了创纪录的69亿美元赢利。
然而,通用市场份额继续下滑的趋势仍然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赢利的好日子并没过多久,通用又再次陷入了危机。瓦格纳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于2000年接 过了通用的权杖。这项决策是基于瓦格纳在1994年出任通用北美总裁后显著的业绩改善:通用北美业务在1997年亏损达8600万美元,但是到1998年 就实现了16亿美元的赢利。

拯救通用

瓦格纳是个天生的变革者,他与生俱来的胆识和气魄为一切变革行动赋予了感染人的力量,但凡他出现的地方,都会有拥戴他的员工发自内心地给予他支持的掌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瓦格纳是在继续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的“通用救赎行动”,与通用此前发生的两次危机相比,这一次的危机除了企业本身的问题外, 还要面对丰田等外来竞争对手的“搅局”。作为一个已经跟通用同呼吸、共命运20余载的老通用人,瓦格纳深知自己的处境,但是他勇者无畏。在困难排山倒海而 来的时候,他自信的神采仍然没有丝毫减弱。
瓦格纳始终坚信,一个企业要赚钱,一定要有过硬的产品、正确的市场定位以及一个很有竞争力的成本结构。瓦格纳认为,造成通用北美业务陷入困境的原因主 要是成本问题。在美国,公司提供给员工(包括退休员工)的医疗福利要高于政府,对于通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笔负担沉重的巨额开支。事 实上,和来势汹汹的日本丰田相比,通用的生产效率毫不逊色,但丰田却不需要承担巨大的历史包袱,在结构成本控制上有着绝对的优势。
为了减少额外的成本支出,瓦格纳不厌其烦地和美国工会交涉谈判,并最终达成协议,大幅削减了医疗支出。另外,大规模的裁员计划也在进行当中。瓦格纳曾 于去年年底宣布将于2008年前裁员3万人,这一消息震惊了全球汽车业。然而数月来,通用已经有3.5万名员工接受了买断计划提前退休,这意味着通用大裁 员已经提前完成。美国分析师们认为,这是通用在复兴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还有一个令瓦格纳头疼的情况是,庞大的行政体系让通用办事效率低下,管理层决策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异常迟缓。自上任以来,瓦格纳一直致力于解决通用臃 肿、官僚的行政体系。他在通用内部实施“快速行动”计划,实现了在管理委员会层面与所有高层运营经理直接对话。此外,通用还改变了组织架构,将设计、工程 和制造等关键环节的直接控制权收归总部,总部在零部件共享等事务上也能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有效地节约了成本。
在产品规划方面,瓦格纳打破传统,大胆地雇用了克莱斯勒退休主管鲍勃·卢茨来负责产品开发,希望能在外型设计上有所突破。年过七旬的卢茨曾经设计出道 奇Viper和PT Cruiser等使克莱斯勒重振雄风的经典车型。为了表示诚意,瓦格纳充分授权给卢茨,而卢茨也通过挖掘通用在全世界的资源潜力,大量削减了新车的研发时 间和成本。
此外,通用还面临着一个所有美国汽车公司都在面临的市场挑战,即能源危机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人们更倾向于购买小型的低能耗汽车,而非从前那样“贪 大”。瓦格纳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更确切地说,早在多年前他就凭着极具前瞻性的眼光预测到了这一趋势。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通用在技术研发方面都是着眼 未来,通过加大对混合动力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和生物乙醇替代燃料技术的研发力度,缓解并最终解决能源问题,从容面对未来。
今年年初,精神振奋的瓦格纳和他的团队在北美车展上大显身手,一款运用了通用全新突破科技E-flex系统的雪佛兰Volt概念车瞬间吸引了世界的眼 球。这款造型炫酷的概念车可完全实现电池驱动,一次充电即可行驶60公里,若行驶里程更远,E-flex系统还可将汽油、乙醇、生物柴油或氢气转化成电 能,免除了在途中电池耗尽的后顾之忧。这意味着瓦格纳领导下的通用在驱动未来的领先技术研发中,又取得了一个历史性的重要突破。
与此同时,通用斥巨资研究的氢动力车型也日臻成熟和完善。即使是在财务最困难的时期,瓦格纳也始终坚持把新技术尤其是替代能源技术的研发设计放在一个 突出的位置上,这种前瞻性的眼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危机中的通用始终紧握绝地反击的核心武器,其中包括来自公众的支持与信赖。

职权危机

在内外交困的窘境中能依然屹立、依然通达乐观的,当首推瓦格纳。正是他的自信、坚韧以及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震慑力,让他在最紧要的关头获得了股东最关键的一票。
2006年年初,瓦格纳遭遇了一场职权危机。2005年通用高达106亿美元的巨亏给瓦格纳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一些主流的分析师和评论家们开始呼吁让瓦格纳“下课”,并大肆讨论谁将成为其继任者。就在这个时候,克莱斯勒前任首席财务官杰瑞·约克加入了董事会。
约克身后的支持者是通用汽车最大的个人股东、拉斯维加斯亿万富翁科克莱恩,他们提出了一些激进的公司改革计划,包括与雷诺-日产结盟,但对瓦格纳并不信任。瓦格纳深知,自己在通用的位置岌岌可危。
对于与雷诺-日产结盟一事,瓦格纳始终持反对的意见。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并没有把瓦格纳的信心压倒,他坚信自己是带领通用走出危机最 合适的人选,他更不忍心看一个对通用危机的根源没有任何深入了解的外来者毁掉一切。于是,他选择做一名智慧的勇士,继续与对手周旋,进一步夺取主动权。
2006年4月2日,瓦格纳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他在董事会上提出出售通用金融服务公司(GMAC)的计划,并在关于此计划的讨论结束后,要求股东们对他进行一次信任度投票。当时,他甚至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董事会不能给他足够的支持,他就选择辞职。
然而,瓦格纳的冒险一搏却为他争取了主动。经过激烈的争论,股东最终决定给瓦格纳和他的“复兴计划”一个机会,当然,他们已把瓦格纳复兴通用的努力尽收眼底,在最关键的时候,他们选择继续相信瓦格纳。
2006年年底,科克莱恩售出了自己所持的通用股,而约克也从董事会退休了。瓦格纳打了一场漂亮的“职权保卫战”,摆平了向自己发出挑衅的“对手”。

复兴启程

通用的复兴之旅在瓦格纳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开始加速启程。尽管瓦格纳2006年的经历一波三折,但他仍然不负众望,给当初支持他的股东们递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北美,通用业绩增幅很大,有效地减少了亏损。瓦格纳大幅削减北美业务的结构性成本支出,直接促成通用汽车扭亏为盈。2006年,通用汽车结构性成本支 出占全球总收入的29%~30%,相比2005年34%的比重的确是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整个2006年,通用汽车北美业务在削减结构性成本支出方面惊人地 达到了90亿美元,远远高于年初60亿美元的目标。瓦格纳表示,通用汽车将在2007年继续控制结构性成本支出。
在中国,通用也取得了87万辆的历史最高销售业绩,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1.8%,再次巩固了其在中国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中国市场的快速崛起引起了瓦格纳的高度关注,他开始密切留意通用在中国的发展,甚至把中国市场视为通用在全球复兴的一个战略要塞。
“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非常重要,通用汽车2007年将在这些市场上继续采取主动、进取的举措。”瓦格纳的自信溢于言表,“对于通用汽车来说,最大的市场还是在中国,我们将会集中精力来开拓中国这个大市场。”
瓦格纳表示,通用汽车会继续在中国市场实行多品牌战略,继续拓宽产品系列,扩大市场份额,并继续加大对泛亚技术中心的支持。
瓦格纳一直记得几个月前的那一幕,他与上海市市长韩正、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一起驾驶着雪佛兰Sequel氢燃料电池车行驶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中。这次试驾对瓦格纳而言意义非凡,他不仅由衷地感到自豪,也敏锐地捕捉到替代能源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
富有战略眼光的瓦格纳分析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政府对替代能源汽车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他决定将在环保等新技术方面继续深化同中国的合作,待到时机成熟,他还会引进通用的全新突破性科技E-flex,在新技术领域继续抢占中国市场的先机。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底特律足足过了一个暖冬。和煦的阳光洒在这座冰冷的工业城市里,既消融了积雪,也消融了机械的冷硬。身材魁伟的瓦格纳微笑站在通用一系列技术含量很高的新车丛中,像一个勇士,昂扬着他永不低下的头颅。

来源:《汽车人》杂志 记者:周洁

Page 1 of 2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by Anders Norén